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合并有慢性盆腔疼痛(CPP)症状的雌激素依赖性疾病,大约71%~87%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有CPP。由于患者盆腔疼痛的临床症状不典型,或者虽然存在严重的疼痛症状,但是无明确的病理检查结果支持,故目前子宫内膜异位症与CPP的具体相关性仍不明确。



研究发现,半数以上出现CPP症状的患者被确诊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严重的痛经与在异位种植病灶中反复出现的微量出血及由此引起的粘连病灶的产生有关。病理生理学与组织学的研究发现,深部浸润的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导致了严重CPP症状的出现,分析其原因,可能与腹膜下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对神经的压迫和浸润有关。由于子宫内膜异位病灶的出现而引起的疼痛,常出现在特定的解剖学部位(如宫骶韧带,子宫直肠反折腹膜),导致出现深部性交痛、排便疼痛和盆腔器官功能异常。

Berkley等总结了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CPP的最新研究成果: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感觉神经与交感神经的营养支持与异位病灶的发展相关。在神经丛密集的区域,深度子宫内膜种植浸润出现的严重疼痛的百分比(特别是宫骶区域),比其他类型种植引起的疼痛高得多。一项研究表明,感觉神经和自主神经对异位种植病灶产生的营养作用和潜在的雌二醇水平的变化,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活动产生调节作用。研究发现,根据R-AFS评分系统确定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分期期别与CPP的严重程度无正相关性。



由于内异症患者常导致盆腔粘连及盆腔充血,可出现月经间歇期下腹痛及腰骶部坠胀痛, 并在经前及经期加重,常易与慢性盆腔炎引起的盆腔疼痛相混淆。疾病诊断要点: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疼痛的特点为继发性痛经,渐进性加重,常于月经开始出现,并持续至整个月经期。疼痛多位于下腹深部及直肠区域,以盆腔中部多见,也可以牵涉到盆腔两侧和骨盆壁,常伴有月经失调、性交痛、不孕、肠道或泌尿道症状等。对于生育年龄或绝经前有盆腔疼痛的妇女应高度警惕内异症。盆腔检查时容易遗漏宫骶韧带、子宫后壁下段或阴道直肠隔的触痛性结节的体征。检查时手掌面向后方用指腹触诊,更有利于发现阳性体征,也可结合三合诊进行检查。在子宫的一侧或双侧附件处触到与子宫紧密粘连的囊性、不活动包块,有轻压痛,多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通过测定血清CA125、B 型超声检查协助诊断, 诊断困难者可借助CT 、MRI 等。腹腔镜检查是确诊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重要工具,同时行活组织检查。对于部分患者盆腔疼痛症状明显,高度可疑内异症者也可给予3 个月的试验性治疗。


参考文献

张震宇. 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7, 23(4):194-195.

张晓薇, 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7, 23(4):195-197.